厚国艺术文化

粮食也能变艺术品 苏州一小区居民学习五谷拼图

698

时政民生姑苏区沧浪街道办事处


11月17日下午在竹辉社区,沧浪街道居民自治项目“指尖上的非遗”传承计划带领居民学习一种有趣的非遗项目活动——五谷拼图。

五谷粮食画艺术起于唐,盛于清,清乾隆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,是中国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,寓意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。民间则将“五谷”作为辟邪之宝,故用之作画。五谷粮食画取材五谷等颗粒状粮食,金黄玉米、碧绿豆子、雪白糯米、乌黑芝麻,皆可入画。一粒粒粮食种子粘贴而成,经过处理的粮食种子,不褪色、不变形,保存期长,风格独特。这一艺术形式以用材奇特、造型古拙却色彩斑斓见长,早年民间多有流传,如今知道的人却已不多。粮食画历经千年沧桑,几经传承断代,面临失传的濒危边缘。

“指尖上的非遗”重拾这一生动有趣的非遗民俗,工作人员准备了8种五颜六色的五谷,有黑豆、红豆、绿豆、黄豆、黑米、小黄米、薏米、糯米等等。居民们以白色的纸餐盘为画纸,先在上面用铅笔打草稿,然后以五谷为画笔,按照颜色选择谷物拼出自己想要的图,用胶水黏住。看居民们完成的一幅幅作品,头发花白的老人童心未泯,拼出一朵小花、一把雨伞、一个笑脸、一个小房子,还有黑猫、兔子、熊猫等动物,以及“福”、“谷”等吉祥寓意的字。参与的居民都认为五谷杂粮画十分美观,既可以作为装饰又可宣传节约粮食。参与五谷画的居民陶华瑛说:“现在,城市的孩子很多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,连大豆、小麦都分不清,我认为有必要向他们普及粮食的概念,让他们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。此外,虽然社会都在宣传节约,但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,如果能够将画作推广到更多家庭,就能够借助五谷画向更多人提倡节约粮食。”


今年以来,“指尖上的非遗”成立了社会组织“姑苏区指尖秀非遗文化园”,在辖区打造一个非遗文化传承基地,面向各种人群,让老苏州回味延续童年记忆,让小苏州了解传承,让新苏州触摸融入,以各种非遗项目技艺学习和传承为纽带,在辖区居民中掀起了一股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究热潮。项目负责人熊国好是一个十分热爱传统文化的80后小伙,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,他目前主要从事文化艺术设计、艺术活动策划。他介绍说,“指尖上的非遗”将围绕“非遗文化+生活”,通过开展各种非遗手艺的培训、技艺教授和交流,让非遗技艺揭开神秘面纱,走下高台,回归生活、重回大众视野,变得“接地气”起来,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,与百姓的生活趣味融于一体,促进非遗文化的“活态”传承。


“指尖上的非遗”将带领沧浪街道辖区居民学习的非遗文化内容有苏扇、五谷拼画、烙铁画、宫灯、简绣等等。因非遗技艺有一定的专业性,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,所以实际教授时将进行改良或简化,使之更贴近百姓。该项目还将邀请业界的专家,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活动和专项鉴定会,提升居民对非遗作品的鉴赏水平和保护意识。除了技艺传授,“指尖上的非遗”还将组织居民实地参观、学习苏州及周边的非遗博物馆、展览馆;并深入学校、社区,宣讲非遗知识和非遗发展史,在年轻学生中播下非遗文化的种子。





会员登录
登录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